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坦、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的耕地,適合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高產穩產、高產,劃定為永久保護的基本農田。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指為改善或消除主要制約因素,全面提高農田質量,保障其高效利用而進行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排灌、田間道路、農田保護和生態環境維護、農田輸配等工程建設活動。
從國家對高標準農田的定義和建設目的來看,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為了實現“旱灌澇排”,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持“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
同時,建設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可以為推廣綠色技術創造條件,促進水、肥、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增效化,促進農業綠色發展,讓廣大農村變成“望山望水、憶鄉愁”的美麗家園。用大規模高標準農田替代零散農田,也有利于提高農業規模效益,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自2009年甘肅省開展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試點以來,經過多年努力,特別是機構職能改革,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2019年、2020年、2021年,農業農村分別安排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220萬畝、242萬畝、350萬畝,下達中央農田建設補助資金25.19億元,其中,2021年建設任務達到我省“十三五”期間年均任務186萬畝的近兩倍。
以“五個結合”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之路: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大中型灌區建設相結合,改寫傳統灌溉農業歷史,推動傳統灌溉農業向現代節水農業轉變;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規模化現代龍頭企業相結合,推動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智能化、品牌化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撂荒地復墾相結合,可以有效解決糧食自給問題,保障糧食安全;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相結合,提高集體經濟組織實力和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吸納農村勞動力相結合,可以有效解決因疫情無法外出務工的問題。
總結了可借鑒、可借鑒、可推廣的建設模式,如大力發展河西地區高效節水灌溉,指導實現“一戶一田”;在定西等中部丘陵地區實施高標準梯田,引導實現“一戶一平臺”;引進白銀等大型灌區龍頭企業,探索“代建制”建設高標準農田,引導實現“一企一基地”;在宿州區、贛州區、民樂縣、涼州區、臨夏縣、環縣,由于當地建設質量高、產業需求大、基礎工作扎實,開展了全縣推廣試點,打造了任務推進、規范管理、質量提升的樣板。
探索的經驗和總結的模式得到了農業農村部的充分肯定和國務院的表彰,在全國處于較好水平。
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多種評價方法,可分為簡單評價和科學評價。
簡單的評價方法主要是耕地是否平整,農田土壤厚度應大于50厘米,灌溉地和旱地耕作層厚度應大于25厘米,土壤中無明顯的粘盤層、礫石層等障礙物。場區道路(吉梗路)道路寬度為3m ~ 6m,生產道路寬度不超過3m。在大型機械化作業區域,道路寬度可適當放寬。
科學評價首先在已建立的監測點進行調查、采樣、分析和檢測,然后因地制宜選擇評價指標對高標準農田質量等級進行評價。評估技術含量高,需要技術支持單位完成。
近年來,一些地方高標準農田產量不穩定,特別是建成當年產量下降,主要是工期緊、任務重造成的,有些地方重工程輕農藝、重施肥,建設過程重數量輕質量。
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農田土壤厚度應大于50厘米,灌溉地和旱地耕層厚度應大于25厘米,水田耕層厚度應在20厘米左右。土壤中沒有明顯的粘盤層、礫石層等阻隔因素。
平整土地時,盡量避免擾動表土和核心土。如果真的有必要打擾,把肥沃的表土剝離下來,單獨堆放。平整土地后,將表土均勻地撒在田面上。
在建設過程中,應開展土壤改良工程,改善土壤質地,減少或消除影響作物生長的障礙。包括砂質(粘性)土壤處理、酸化和鹽堿土壤處理、污染土壤修復等。要通過深耕深松、施用有機肥、種植綠肥、秸稈還田等工程、農藝、生物措施提高土壤肥力。